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猪肉49元/公斤!生猪帝国东西罗马谁是正统?
发布时间:2025-04-02 14:20:29 来源:猪兜 作者:猪兜 浏览次数:

   越南猪肉价格在2025年突破49元/公斤的关口,非洲猪瘟肆虐导致20%的产能缺口,将这个拥有1亿人口、猪肉消费占比62%的东南亚国家推向了全球养猪巨头的视野中心。新希望与牧原,中国养猪业两大巨头,在这场"飞越之战"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前者以25年本土化深耕筑起"东罗马"式全产业链壁垒,后者则以技术输出构建"西罗马"式的轻资产帝国。这场跨越红河的产业远征,不仅折射出中国养猪企业的全球化智慧,更暗藏着对国内养殖户突围内卷困局的启示。

  新希望:东罗马式的本土化深耕

  早在1999年,新希望就已经在胡志明市投建首家饲料厂,彼时越南生猪养殖仍处于竹木猪圈与散养农户主导的原始阶段。25年布局沉淀,这家最早出海的农牧企业已在越南建立起9家饲料公司、3家养殖场和1家种禽基地,用"饲料先行-养殖跟进-全链整合"的三段式扩张,在湄公河三角洲书建立起养猪帝国的君士坦丁堡。

  全产业链渗透的慢功夫从饲料市场52%的市占率切入,新希望深谙东南亚市场的生存法则。当越南饲料工业因技术落后导致成本高企时,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如海防分公司享受10%所得税率)和工业饲料渗透策略(规模化养殖率从30%提升至45%),在农户转型浪潮中完成市场卡位。2019年平福省30万头现代化猪场的落成,标志着其正式从饲料供应商向全产业链运营商蜕变。

  本土化管理的硬实力超过95%的越南籍员工构成,中国管理者的语言强制考核制度,让新希望建立起独特的文化缓冲带。在平定省养猪项目中,130人的管理团队配备5种颜色工作服,通过三级清消和区域隔离,将国内非瘟防控经验成功移植。这种"管理人员本地沉淀+技术标准国内输出"的模式,使其在2023年实现海外毛利率8.81%,远超国内1.75%的水平。

  地理禀赋的巧利用两广基地与越南的气候同频(年均温26℃)、供应链共享(饲料原料运输半径缩短30%)、消费习惯趋同(偏好热鲜肉),构成新希望的成本护城河。北方自养、南方合作的弹性策略,在越南演变为"自繁自养为主+农户合作补充"的混合模式,平福猪场橡胶林间的6层立体猪舍,正是这种因地制宜思维的产物。

  牧原:西罗马式的技术殖民   与新希望不同,牧原选择了一条“轻装上阵”的路径。通过一纸技术合作协议悄然布局,这个国内生猪出栏量超7000万头的巨擘,选择以"智能养猪方案供应商"身份切入越南市场,用轻资产模式规避重投资风险,上演了一出产业技术标准的降维打击。

  非瘟危机的技术破局面对越南2024年5.7万头生猪扑杀的惨烈战场,牧原祭出"防疫三件套":6层空气过滤猪舍使病毒传播率降低85%,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疫病预警响应速度提升3倍,AI饲喂系统将料肉比控制在2.4:1。与BAF合作建设的6层立体猪场,土地利用率提升60%,直接将越南养猪业从平房时代拽入摩天大楼纪元。

  轻资产扩张的巧劲15万美元注册的越南牧原公司,本质是技术专利的离岸载体。通过向BAF输出猪场设计、环保方案和设备包(含20项智能装备),牧原规避了土地审批、环保争议等雷区。这种"技术授权+管理咨询"模式,使其在越南0生猪存栏的情况下,间接掌控160万头出栏规模,相当于再造1/4个南阳基地。

  标准输出的野望从粪污资源化项目(年减碳12万吨)到ICU级废气处理,牧原的技术包暗含国际认证潜质。当BAF猪场生物安全等级提升3倍,其制定的防疫流程正在成为东南亚行业新标。这种"不做生产者,只做规则制定者"的策略,或将重塑东盟生猪产业链的话语权体系。

  双雄逐鹿背后的越南困局

  非洲猪瘟的持续威胁:2024年越南爆发863起非瘟疫情,造成超过5.7万头生猪损失,直接导致2025年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12%。尽管新希望通过三级洗消体系将病毒隔绝率提升至98%,牧原的4层空气过滤技术使猪群感染风险降低75%,但跨境疫病传播(中越边境年均检出12起走私冻肉携带病毒)仍是悬顶之剑。

  本土化适应的阵痛:新希望平定项目因运输车辆压毁乡村道路引发村民抗议,折射出社区关系的脆弱性。而牧原智能设备的推广遭遇文化壁垒,越南农户对巡检机器人的接受度不足40%,被迫投入人均3000元的培训成本重构操作体系。两家企业不约而同遭遇"先进技术VS传统认知"的冲突。

  政策环境的不可控:越南政府2025年将外资农业项目审批周期从90天延长至150天,并强制要求70%本土用工比例。新希望海防饲料厂因此增加1200万人力成本,牧原则需将技术文档全面越南语化,导致项目落地延迟4-8个月。这种政策波动性正在考验中国企业的应急响应能力。

  红海突围:给国内养殖户的三重启示

  技术沉淀的价值裂变:牧原每头猪46元的技术服务费,本质是将其在国内投入的287亿元研发经费(2021-2023年)进行知识产权变现。这提醒中小养殖户:疫病防控方案、环保处理专利等"软实力",可能比猪舍面积更具市场价值。某江西养殖场将自研的非洲猪瘟快速检测技术授权给东南亚企业,年增收超800万元,正是这种思维的落地。

  地理经济学的新应用:新希望"两广-越南"的区位协同,启示国内养殖带重构可能性。云南边境养殖场通过"境内育种+境外育肥"模式,利用缅甸土地成本优势(每亩年租金仅国内1/5),使综合成本下降18%。这种跨境的资源配置,或将成为破解环保限养的新思路。

  轻资产运营的范式革命:牧原在越南0自有猪场却掌控百万产能,验证了"技术服务商"转型的可行性。山东某家庭农场主组建3人技术团队,为老挝农户提供从猪舍设计到动保方案的全套服务,单人年创收达45万元。这种"不养猪而赚养猪钱"的模式,为行业开辟了新生存空间。

  帝国无疆与产业新生

  当新希望的饲料车穿梭在湄公河三角洲,牧原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巡视BAF猪舍,中国养猪业的全球化叙事已超越简单的产能转移。东罗马式的本土深耕与西罗马式的技术殖民,本质上都是对"成本-效率-风险"三角难题的创造性解答。对于国内养殖户而言,这场跨越国界的产业实验昭示着:在生猪养殖的终极竞争中,真正的帝国疆域不在土地面积表上,而在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的维度之中。或许正如新希望刘畅所言:"养猪没有捷径,但有无数条未被发现的小路。"越南战局揭开的,正是中国养殖业从规模红利走向智慧红利的转型序幕。

全国肉类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 肉类工业杂志社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市江岸区堤角前街15号
电话:027-82319036 82359099 82359199 传真 :82319036 备案号:鄂ICP备14000012号-1 技术支持: 捷讯技术 后台管理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23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