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农业强国建设的3个分阶段目标:明确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 对于养猪业,《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在产能充足甚至是过剩的情况下,生猪产业必然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保量到保质,《规划》将为行业发展提供哪些方向?本网带来详细解读! 一、推行“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减少大豆进口依赖 原文二(四):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 解读:一直以来,我国大豆大量依赖进口,主要进口来源为巴西、美国等国,饲用豆粕也因此受国际环境牵制。2025年春节过后,外部环境等因素曾引发大豆市场的剧烈波动,豆粕一路涨至4000元/吨,导致饲料多轮涨价,冲击生猪养殖成本。 如今中美关税战打响,中方对美国进口大豆加征关税累计高达44%,再次推动豆粕原料价格上涨,近两日国内豆粕报价普遍涨幅在60-180元/吨,短期内或带动饲料价格再次上调。 为减少大豆进口依赖,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不少猪企/饲企也积极响应,如扬翔股份积极发展节粮养殖、低蛋白日粮技术等,相关模式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利用非粮饲料资源替代节粮10%左右,并可实现豆粕减量50%以上。 当前,国际环境越发动荡,《规划》再次强调豆粕减量替代,对养殖业增效降本、全社会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大生猪育种投入 原文三(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解读:如今,生猪市场的主流品种基本都是从国外引入。因此近年来,围绕生猪育种工作,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措施,通过“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模式,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培育。 不仅各类科研院校积极自主创制生猪育种基因芯片,不少猪企也纷纷加大育种投入,成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牧原股份表示2025年会全力建设新的育种体系,将投资60个亿建立一个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持续提升种猪选育的准确度;温氏股份则成功在2024年合作开发出新一代全国产固相猪育种基因芯片,据悉能完全实现国产替代;新希望也表示近年来投入400多亿助力传统牧业转型,其中就包括育种。 三、推动猪场数字化升级 原文三(九):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推动规模化农场(牧场、渔场)数字化升级,培育链条完整、协同联动的智慧农业集群。 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规划》再提数字技术和智慧农业,可见智能化养殖将成为未来趋势。而规模化猪场的数字化升级已经初现端倪。 比如近年来,“楼房养猪”这一类需要高度智能化设施配套的养猪模式,逐渐成为新建规模产能的主流;猪场巡检机器人、智能兽医问诊、智能饲喂系统等“黑科技”也陆续应用在生猪养殖场景中,将不断助力传统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公司+农户”强化利益联结 原文四(十二):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解读:如今,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率已突破70%,背后是散养户的大量退出。数据显示,2018-2023年,生猪养殖规模以下散养户在5年中减少1300多万户,减少了41%。但必须要看到,中小养殖场户的产能仍占全国体量的近三成。 这次《规划》提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和2024年8月农业农村部明确“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刚好契合。 另一方面,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养猪业来看就是“公司+农户”/“公司+家庭农场”模式——这一轻资产模式对于企业和农户双方来说,都有利于降低风险。目前,不少规模猪企已计划进一步扩大“放养”占比,越来越多的散户或再次成为猪企的代养户。 五、发展特色种养,提升“地方猪”品牌价值 原文五(十六):做精做优乡村特色种养业,做好地方特色品种筛选,发展产地清洁、全程贯标、品质优良的特色种养。 解读:近年来,浙江、四川、重庆、湖南等地都基于特色“地方猪”品种,不断进行品牌培育和打造。以荣昌猪为例,2024年荣昌猪出栏28万余头,品牌价值更是高达52.18亿元——可见,优质地方猪形成品牌效应后,不仅有市场,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将地方猪与制品加工、文旅休闲、电商销售等新业态结合,打造和发展系列品牌,也有利于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广泛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地方生猪产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