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及出口资质失效双重影响,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量在 3 月 16 日至 20 日期间仅为 54 吨,较 2 月中旬至 3 月初的周均 2000 吨水平暴跌 97%。这一数字创下近年来新低,标志着中美牛肉贸易陷入冰点。 此次危机源于中国海关总署 3 月 16 日对进口肉类企业注册资质的调整。根据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超千家美国肉企的输华资质于当日到期,其中猪肉和家禽企业资质获延期至 2030 年,但数百家牛肉企业的注册状态仍显示 "超期"。美国肉类出口协会发言人乔・许勒表示,资质不确定性导致买卖双方对 3 月 16 日后生产的牛肉交易持观望态度,"没有企业愿意承担货物滞留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对美牛肉加征 10% 关税的反制措施于 3 月 10 日生效,进一步削弱了美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叠加国内保障措施调查引发的进口商谨慎情绪,双重压力下美国牛肉在中国市场迅速遇冷。美国斯坦纳咨询集团经济学家阿尔廷・卡洛指出,中国作为美国第三大牛肉出口市场,2024 年贡献了 25 亿美元出口额。此次出口骤降直接冲击泰森食品等行业巨头,这些企业本已面临牛源短缺和采购成本高企的困境。数据显示,美国牛肉加工商 3 月对华发货量几乎归零,企业库存压力陡增。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周来我们的生产线几乎停滞。" 卡洛强调,行业正密切关注中国商务部保障措施调查进展,任何进口限制都可能重塑全球牛肉贸易格局。当前,中国已加速转向其他供应国。
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对华牛肉出口份额同比提升 4.7% 至 162 万吨,巴西牛腩报价虽涨至 5500-5600 美元 / 吨,但凭借地缘优势仍占据中国进口主导地位。阿根廷则通过开拓以色列等新兴市场,部分缓解了对华出口暴跌 50% 的压力。美国牛肉产业正面临 "双重挤压":国内政策不确定性推高出口成本,国际市场份额又被竞争对手蚕食。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美国牛肉可能逐步退出中国市场,全球肉类贸易版图或将迎来深度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