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2025生猪市场困局:成本高筑,价格低迷,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5-03-27 11:11:58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浏览次数:

 生猪市场现状剖析   2025 年开春,中国生猪养殖业可谓是陷入了 “价格 - 成本” 双重压力的泥沼之中。先看生猪价格,一路持续承压下行,外三元价格最低时竟然跌至 14.23 元 / 公斤 ,这样的价格走势,让养殖户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与此同时,豆粕、玉米等核心原料价格受国际供应链及关税政策影响,呈现高位震荡的态势。部分企业的饲料成本占比更是突破了 60%,自繁自养头均利润被无情地压缩至 82.76 元。这一高一低的鲜明对比,直接导致生猪养殖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不少养殖户甚至已经处于亏损的边缘。   就拿 2025 年 3 月来说,生猪出栏均价与 2024 年 8 月的高点相比,下跌了 26.1%。这样的跌幅,对于养殖户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维持生计,部分养殖户不得不调整养殖结构,增加仔猪销售。而随着气温逐渐回暖,补栏旺季的到来,仔猪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截至 2025 年第 13 周,7kg 断奶仔猪价格达到了 510 元 / 头,仅仅一周的时间,就上涨了 32 元 / 头。仔猪价格的上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的部分压力,但从整体的生猪养殖产业链来看,依然无法改变当前生猪市场供强需弱的严峻格局。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生猪价格想要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反弹,难度可想而知。 而饲料成本的居高不下,更是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养殖户们的心头,让他们在这场生猪养殖的 “战役” 中,举步维艰。   饲料成本波动的多维因素   生猪养殖业中,饲料成本的波动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操纵着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策略。而这背后,有着多维的因素在共同作用。   (一)国际因素之贸易摩擦与大豆丰产   中美贸易摩擦和南美大豆丰产这两个国际因素,共同驱动着豆粕价格的震荡。2025 年 3 月 4 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中国迅速同步对美豆实施反制措施,在短期内就将期货价格推高至 3000 元 / 吨上方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随着巴西大豆收割进度加快,截至 2025 年 3 月 25 日,其收割进度已完成约 77%,较去年同期的 69% 显著提升 。这一变化使得 3 月下旬起国内港口库存开始显著回升。再加上阿根廷大豆产量稳定,国际豆价开始承压下行。到 3 月 25 日,国内豆粕现货均价为 3246 元 / 吨,较前期高点下跌了 14.29%。这种价格的大幅波动,让饲料企业和养殖户们都绷紧了神经。就好比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贸易摩擦和大豆丰产就像拔河双方的力量,不断拉扯着豆粕价格这根绳子,让市场充满了变数。   (二)关税冲击与进口政策调整   对加拿大农产品加征关税以及玉米进口政策的调整,也给饲料原料成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加拿大作为中国菜粕主要进口国,在 2024 年的进口占比达到 31% 。但在加征 100% 关税后,国内油厂不得不紧急转向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采购,同时增加菜籽压榨来补充供应。虽然这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期缺口,但菜粕价格还是在短期内涨幅超过 15% ,并带动了豆粕等替代需求。在玉米方面,国内对美玉米加征 15% 关税后,进口成本与国内价差扩大。叠加中储粮增储政策的支撑,3 月北方港口玉米价格突破 2160 元 / 吨,较春节前上涨了 120 元 / 吨 。饲料企业为了应对成本上升,只能上调猪饲料价格。以自繁自养模式为例,饲料成本占比已从 2024 年的 50% 升至 60% 以上,部分企业甚至已然陷入亏损状态。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因素的变化引发了整个产业链的震动。   (三)国内供需结构变化   2024 年,国内玉米产量受极端天气影响小幅减产。与此同时,部分产区潮粮集中上市,这使得贸易商节前囤货变得十分谨慎。进入 3 月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基层售粮进度同比加快 10%-20% ,东北主产区余粮仅剩两成左右。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为了保障原料供应,节后连续上调收购价至 2300 元 / 吨以上,进一步推高了市场预期。然而,下游需求端却呈现出疲软态势。生猪价格持续低迷,截至 3 月 25 日,国内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 14.62 元 / 公斤 。在整体需求未有进一步提振的情况下,供强需弱的格局一时难以改变。预计近期市场仍将以窄幅震荡区间调整为主,低价抑制了市场补栏意愿,饲料企业也多以刚需采购为主。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就像是天平的两端,一端是供应的相对充足,一端是需求的疲软,让市场价格在两者的博弈中不断波动。   生猪养殖利润困境   (一)成本与价格的利润挤压   在生猪养殖的利润版图中,饲料成本的刚性上涨与生猪价格的持续低迷,就像两把锋利的 “剪刀”,无情地挤压着养殖户的利润空间。据 Mysteel 统计数据,2025 年 3 月生猪出栏均价较 2024 年 8 月高点下跌 26.1% ,这样的跌幅,对于养殖户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饲料成本却在不断攀升,部分企业的饲料成本占比甚至突破了 60%,自繁自养头均利润最低被压缩至 82.76 元。这一高一低之间,养殖户的利润被大幅削减,许多养殖户都陷入了艰难的困境。   面对如此严峻的成本压力,养殖户们不得不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一些养殖户选择调整养殖结构,增加仔猪销售。因为仔猪价格相对较为稳定,而且随着气温回暖,补栏旺季的到来,仔猪价格还有所上涨。截至 2025 年第 13 周,7kg 断奶仔猪价格达到了 510 元 / 头,较上周上涨 32 元 / 头 。通过增加仔猪销售,养殖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本压力。还有一些养殖户开始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率。他们加强对猪舍环境的管理,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养殖过程中的损耗。一些大型养殖企业还引入了智能化的养殖设备,实现了精准投喂,减少了饲料的浪费。   (二)替代效应的利弊   为了降低饲料成本,养殖企业纷纷加速推进配方优化,各种替代效应逐渐显现。当玉米与小麦价差缩至 200 元 / 吨以内时,山东、华东地区饲料中小麦替代现象明显增加 。豆粕占比也从传统的 20% 降至 18% ,部分企业尝试使用葵粕、棉粕等杂粕替代。从短期来看,这些替代措施确实有效地缓解了成本压力。小麦和杂粕的价格相对较低,使用它们替代部分玉米和豆粕,直接降低了饲料的采购成本。这对于在成本压力下苦苦挣扎的养殖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帮助他们在短期内维持了生产经营。   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些替代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杂粕的营养价值与豆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期使用杂粕替代豆粕,可能会影响饲料的营养均衡性。猪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无法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其生长性能就可能会受到潜在风险。可能会导致猪的生长速度放缓,出栏时间延长,这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降低了养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过度依赖替代原料,也可能会使养殖企业面临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一旦替代原料的市场供应出现波动,养殖企业的生产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链的稳定性。   生猪后市展望   展望生猪后市,饲料成本的走势仍是关键变量。从短期来看,饲料成本大概率会延续高位震荡的态势。虽然南美大豆丰产以及替代品价差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但国际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关税政策的潜在调整以及国内供需结构的动态变化,都使得饲料成本难以在短期内出现大幅下降。就拿国际大豆市场来说,虽然巴西大豆丰收使得国内港口库存回升,但如果后续出现极端天气影响运输,或者其他主要生产国的产量出现意外波动,都可能导致豆粕价格再次上涨。   如果原料价格持续维持高位,将会对中小养殖端产生巨大的冲击,加速其产能去化。中小养殖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在面对高昂的饲料成本时,往往难以承受。他们可能会被迫减少养殖规模,甚至退出市场。这种产能去化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得生猪市场的供应进一步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却有助于市场供需关系的重新平衡。   进入下半年,生猪供应收缩有望支撑价格反弹。随着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整以及中小养殖端产能的去化,生猪的出栏量预计会逐渐减少。而在需求端,随着中秋、国庆等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猪肉的消费需求将会有所增加。供需关系的这种变化,将为生猪价格的上涨提供有力支撑。就像 2024 年下半年,随着前期产能去化影响的逐步显现,叠加传统消费旺季在需求端的支撑,生猪市场供需存在一定缺口,价格维持在了较好水平 。预计 2025 年下半年,生猪价格也有望迎来一波上涨行情,但上涨的幅度还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的实际供需情况、政策调控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生猪市场面临着饲料成本波动、养殖利润压缩等诸多问题。饲料成本受国际供应链、关税政策以及国内供需结构变化的影响,短期内仍将高位震荡。生猪价格的低迷和饲料成本的高企,使得养殖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部分企业甚至陷入亏损。而替代效应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成本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对生猪生长性能产生潜在风险。   对于养殖户和相关企业而言,首先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掌握饲料原料价格走势、生猪价格波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以便做出准确的市场预判。在饲料成本控制方面,除了继续优化配方,合理利用替代原料外,还可以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降低采购成本。在养殖管理上,要注重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疫病防控,提高生猪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从而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也是应对市场挑战的有效途径。   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对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紧跟市场步伐,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肉类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 肉类工业杂志社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市江岸区堤角前街15号
电话:027-82319036 82359099 82359199 传真 :82319036 备案号:鄂ICP备14000012号-1 技术支持: 捷讯技术 后台管理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231号

Baidu
map